详细

兴隆塔史话!

        
  兴隆寺宝塔矗立在原兖州府名刹,兴隆寺西南角的塔院内。当年整座兴隆寺建筑气势恢宏,工艺巧夺天工。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建筑史上也是独具特色的。一千多年以来,被称为“鲁邦之胜、法门之雄”的兴隆寺宝塔,即是该寺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古城永不过时的地标型建筑。史志中称该塔为“舍利宝塔” ,百姓们亦称兴隆寺为“护塔寺”。
 
  兴隆寺宝塔始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隋代。《续高僧传》记载:“释法性,兖州人,少习僧学,、、、、、、仁寿元年(601)敕召送舍利于本州普乐寺。”(注:1)此传记是说:早在隋仁寿二年(602),隋文帝颁发“隋国立舍利塔诏”,兖州作为全国第二批五十一个州,建塔供奉舍利之前头一年,兖州籍高僧法性,就奉旨将建塔供奉的佛舍利,从隋国京都洛阳,护送到兖州普乐寺,但不知该寺建于何年。因此,说普乐寺建于隋仁寿二年有误,普乐寺供奉佛舍利宝塔,始建于隋仁寿二年无疑。
 
  普乐寺初为尼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二月改名中兴寺,神龙三年(707)改名龙兴寺,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改名兴隆寺,寺名沿用至今。
 
  明万历元年(1573)版《兖州府志》记: “兴隆寺塔在府署东北隅,隋开皇间(581-600)建,高十三层,中虚,可登顶巅,有尉次公修建年月。”(注2)清代康熙年间,举人,峄县知县仲宏道赋《滋阳八景·兴隆塔影》诗云:“碧苔渐蚀开皇字,黄绢尤留学士题”。诗中记塔中有隋开皇碑记。
 
  而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版《兖州府志》记:“兴隆寺在北门内大街东,旧名普乐,隋文帝仁寿二年建,太平兴国七年改为兴隆,王禹偁有记《重见龙兴寺三门记》。殿庑门阶,规制恢宏,古塔十三级,隋时物也。今府县朝贺,肆礼其中,僧纲寺在焉。”(注3)其记载于《续高僧传》相吻合。隋开皇年间与仁寿年间,相差约二十年左右,所以称普乐寺舍利塔隋代始建无疑。古兖州城也曾因有此“隋塔”而全国闻名。
 
  盛唐时期,也是龙兴寺香火鼎盛的时期,庙宇和宝塔又进行了豪华的维修和装饰。
 
  罗哲文著《中国古塔》一文中说:“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皇帝曾经下诏各州郡建塔,并且附发了塔的样式,以便统一规制,大量修造。这么一大批塔,一个都没有保留下来的原因,在于当时建的仍是木塔。”(注5)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也有与其相同的论证。由此而论,隋代在兖州普乐寺,始建的舍利佛塔是木塔无疑。而隋塔是什么规制、样式?塔中是否有地宫?法性高僧奉旨从洛阳取回、安葬在普乐寺舍利佛塔中的佛祖舍利何在?史料中所提到的宝塔内的隋开皇年间碑记和唐代尉迟公修建年月碑记又在那里。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一切仍是一个个迷,有待将来考古中,有所发现才能作以定论。
 
  北宋年间是中华民族最强盛的时期。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说:“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其重要原因是宋朝统治者,在文化政策和的宽松和兼收并蓄。宋自开国以来,皇帝都是儒、释、道并崇。而尤为重视兖州这个儒教文化的发祥地,在这个到处是儒教建筑的圣地,大建佛道教建筑,要将兖州建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圣地。将兖州敕升为大都督府,把龙兴寺升为皇家赐额寺。宋建隆年间(960—962)宋太祖赵匡胤下诏:“祭泰山于兖州”。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赵恒诏兖州长史:“以天书降六月六日为泰山曰,建道坊设醀”。(注6)因此,北宋时期也是兖州佛道教文化的鼎盛时期。
 
  兴隆塔第六层,嵌于西廊内壁上的—宋嘉祐八年(1063)三月,雕刻的一块残缺的刻石。是当年重建龙兴寺宝塔的五十一个捐资、助缘人士的题名刻石这是在重建宝塔的过程中很多题名刻石其中的一块刻石。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和罗哲文著《中国古塔》,都是依据此刻石年代以及塔身的建筑形制,断定兴隆塔非隋代,而为宋代建筑物。从明代两部《兖州府志》中,可以看到无论是隋代始建的普乐寺宝塔,还是宋代改建的龙兴寺宝塔,都是十三层舍利佛塔。后者是在隋代木塔倒塌后,重新改建的宋代形制砖塔。
 
  据佛典记载:为佛造塔,有严格的法则。《大般涅槃经》曰:“佛告阿难,佛般涅槃荼毗既讫,一切四众收取舍利,置七宝瓶。当于拘尸那伽城内四衢道中起七宝塔,高十三层,上有相轮”。十三层佛塔的下七层,象征 “七级浮图”,上六层代表佛教的“六道经”或“六道轮迴”。在庞大的龙兴寺古建筑群中,将宝塔建在寺中的西南角塔院内,是因为这个方向,正对着佛祖的故乡中印度。按照佛门的行葬规格,在宝塔地宫中的,安葬佛祖真身舍利石函的摆放位置,也是石函的头朝向西南方向。
 
  在龙兴寺宝塔建成六百年之后,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公历1668年7月25日)夜,发生了以山东莒县、郯城为中心的特大强烈地震,震中震级为8.5级,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我国东部最强烈的一次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兖州距震中直线距离仅百余公里,受灾极为严重兴隆寺和宝塔震毁。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记:“震毁房屋,压弊男妇多人,兴隆寺塔毁”。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版《兖州府志》所载金一凤《重修兴隆寺舍利宝塔碑》记:“兴隆寺宝塔……高二十余仞,相传为唐尉次敬德重修。及宗嘉祐间再大修。国朝康熙七年地震崩裂,迨二十七年,倾塌无遗矣”。从此碑中可知,兴隆寺、宝塔在这次强震中完全震毁。在遭受强震后,百废待兴,人民需要一段抢险救灾、休养生息的过程,才能筹集人力物力重新建塔。
 
  现兴隆塔内壁,共有十一块重建宝塔的题名刻石。记载了从康熙三十一年动工重建,至康熙五十九年竣工的过程。长达二十八年的重建工程,说明其中间是时建时停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建塔经费。根据塔内二、三层中五块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动工重建的题名刻石记载:“中宪大夫兖州府知府,加一级祖允图率先捐资,并动员其五州二十三县的各级衙门官员、清军驻兖部队将领、各行政部门、商号以及百姓们捐资。这当中还有兴隆寺以及兖州府辖内,各寺院僧人,艰苦持久地化缘得来的善款。在兴隆寺宝塔震毁24年后的康熙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重建兴隆寺宝塔的工程开工”。(注:7)
 
  祖允图知府负责领导这次浩大的重建工程,他除了安排监工、监管、泥水、木匠、石匠外,还聘请了四位建塔专家“大匠”。这次重建是在原塔遗址上,严格按照宋代建佛塔形制重新建造。重点是加宽、加深了塔的地基,将塔体底座设计成,周长48.8米的八角形状,在砌塔的砖体内加木枋,作为木筋,并全部用明代大城墙砖,以加强抗震功能。本塔为砖木混合结构,八角楼阁式、空心、仿宋代形制佛塔。
 
  在漫长的二十八年重建兴隆寺宝塔过程中,先后由四任兖州知府和各级军政衙门官员,参与捐资建塔。塔内三层,五层,六层中有四块《重建兴隆寺宝塔题名》刻石。记载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知兖州府事陈子豫;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宪大夫、知兖州府事,加六级李世敬等军政官员和百姓损款重建宝塔的历史。而值得大书、特书的当属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来兖任知府的金一凤。在康熙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前后十几年里,兖州地区连续发生大水灾和大饥疫,大灾之年民不聊生,因此重修兴隆塔的工程停了十几年。塔内第五层、七层各有一块《大清康熙五十七年岁在戊戌仲夏吉旦兖州府正堂金大老爷讳一凤捐赀重修》和《大清康熙五十七年知山东兖州府事山阴金一凤捐赀重修》两块题名刻石。刻石中金一凤除安排三位官员任督土官、任命总理、监修、置办募缘、石匠外,还特地请了二位建塔专家“掌尺塔匠”负责修塔的设计工程。
 
  据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兴隆寺宝塔》残碑记:“今之兴隆寺,昔之普乐寺也。寺之有浮图久矣。……地震,塔始圮。……(山)阴金公来守兹土,利无不兴,废无不举,急者先之……(泗)水桥一,未建之城南楼一,半成之兴隆寺宝塔一……于是鸠工庇材,兴于五十三年春,初成于五十四年春……南楼而新兴焉,次及于塔”。对此碑上半部应解读为:康熙五十一年,泗河暴发洪水,冲毁泗水桥三桥洞,冲塌城墙南门楼,因连年天灾,重建的兴隆寺宝塔建了一半,已停工近20年。浙江山阴人金一凤,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兖州知府,上任伊始,面对天灾他“急者先之”,首先“鸠工庇材”,筹集资金、工匠、准备材料,“兴于五十三年春”抢修了被洪水冲毁的泗水桥,以利南北交通,又于五十六年铸一巨大的镇水剑置于桥下。修筑了被水灾毁坏的城南门楼,以利城防。一年后“初成于五十四年春……次乃及于塔”。在完成以上急需的工程后,金一凤紧接着又开始动员府、县两级官员、兴隆寺僧众和百姓,为重修“半成之兴隆寺宝塔”,而捐资、召募工匠、准备材料的工作。至三年后康熙五十七年夏天,在前三任知府重建了26年的下半部,七层塔体之上,重修兴隆塔上半部的工程开工。
 
  《重修兴隆寺宝塔》残碑下半部分记:“(八)角,以便凭眺。石栏之内,子塔六层,以壮观瞻。……庄严其相貌,举异旧观,立寺西望之如锦绣……皆我公之赐……也;纵目南楼,而神与之俱远;遥瞻泗水,而情极……龙飞”。(注:8)
 
  笔者解读这段残缺的碑文为:文中既有“子塔六层”,其残缺部分也应有“母塔七层”。以此而论,史书中有关兴隆寺宝塔是“子母塔”的奇观的论述,出自金知府及其领导下的能工巧匠之手。是金一凤创造出兴隆寺宝塔“子母塔”、“塔上塔”这一中国古塔建筑史上的奇观和唯一的珍例。所以就有了残碑的下文:站在宝塔七层平台,“石栏之内”、“以壮观瞻”、“立寺西望之如锦绣”、“纵目南楼”与“遥瞻泗水”。而唯缺“北望”,这肯定又是碑文残缺所至。二年之后,金一凤重修宝塔工程竣工。从康熙三十一年开始重建至康熙五十九年竣工,如此浩大的工程前后历时二十八年之久。
 
  两年的重修宝塔工程是金知府为兖州人积德造福的又一重大善事,在兖州史书中记载着他的诸多善举和功德政绩,他深受百姓们感激爱戴。康熙五十八年(1719)八月,金一凤奉特旨进京,受到康熙皇帝引见,当面嘉奖,同年,金一凤主编《兖州府志》,将他撰写的《重修兴隆寺舍利宝塔碑》载入其中。(注9)
 
  据此,在没发现《重修兴隆寺宝塔》残碑之前,有关学者对康熙七年特大地震灾害,造成对兴隆塔受灾程度缺乏了解,认为只是“震毁塔上半部分”,有误。1936年梁思成夫妇考察、测绘兴隆塔时作了以下论述:“山东滋阳县兴隆塔,形制颇为奇特。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全塔简洁无赘饰,各层但迭涩出短檐而已。其塔身逐层递减,但最上六层则骤然缩减,如以另一小塔置于未完塔上者,盖建至第七层建筑费告罄,故将上六层缩小欤?塔之建造年代为宋嘉祐八年”。(注:10)依此说法,如建筑费充足,按逐层递减法往上砌,该塔将高达六十多米,而不是现在的五十四米。当年来兖考察的还有梁的学生,后成为建筑学大师的刘敦桢,他在兴隆塔七层平台上为师母拍的工作照(见第1图)载入《林徽因传》。
 
  根据上述史料可知始建于隋代的普乐寺宝塔,一千四百多年以来,经历了四次更名,隋代始建,宋代改建,清代重建和历代重修的历史,兴隆寺宝塔为十三层舍利佛塔,平面呈八角形,是一座八角楼阁式空心塔,每层显著向内收分,形如八角锥体非常稳固。塔分上下两部分,粗细分明。下七层高40米,雄浑硕大;上六层高14米骤然缩小,挺秀玲珑、直入云端,形成“塔上塔”和“子母塔”的奇观。每层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水磨青砖对缝的拱劵门。底层为双檐,其余各层为单檐,皆为城砖叠涩出檐的砖砌斗搭围塔一周。底层双檐斗拱之间、四门之上皆有一祥云承托的砖雕佛龛,内有坐佛雕像,东南和西南角各有一圆钱形石雕窗。一层有佛室,二层以上每层都有佛龛,原来佛龛内有铜佛像或木雕、石雕菩萨像,后遭破坏。塔壁内嵌有历代重建、重修兴隆塔的题名刻石十余块,记载了一千多年来的修建历史。宝塔二层以上每层东南、西北、西南、东北四个角都有十二个式样相同的仿木砖雕塔窗和盲门、盲窗,十二个砖雕十二个样式,有寿字形、万年青形、圆月形、八边莲弧形、花棂形、扣花形,设计精巧、错落有致、巧夺天工、优美壮观,为宝塔的一大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景观。兖州兴隆寺宝塔,历来都以雄伟而精巧的“子母塔”和塔体上精美的砖雕而闻名与世。
 
  进入塔门内设砖梯,按右方向螺旋式塔梯盘旋而上,二层以上设圈形回廊,按左方向环绕一周可凭窗依门,向四面八方眺望。共有146级右螺旋式砖梯上至七层平台。出七层塔门上平台,原塔门为木门,现仅有石门枕和转扇。八层以上为六层空心式砖塔,原有木楼梯可直上塔顶。塔顶上有墨绿色琉璃瓷釉返莲叶,是由八角四块组成,中间是黄瓷釉琉璃葫芦形风火球宝刹。围绕八层塔身的两米宽砖砌平台上,边沿有精雕灵芝宝瓶式石栏杆。游人凭栏远眺,古城景色极为壮观。东望泗河如玉带,远看曲阜大成殿上的黄琉璃瓦,金光闪闪;西望嵫阳山,可见山顶上松柏环绕着的太元观奎星楼。传说:每当夏至天气晴好时,初升的太阳照在塔上,其塔影可映到嵫山奎星楼上。明清两朝,都把“兴隆塔影”作为滋阳八景之一。究其原因一是当年空气清晰,能见度高,二是原来塔下边,城乡大多为低矮的草房和田野。


  一千多年来,文人墨客更是络绎不绝地到此,登塔吟哦、怀古抒情。寺内塔前原有不少石碑上镌刻着颂扬宝塔的诗词歌赋。明代宗藩朱当氵眄赋《登兴隆塔》诗曰:
 
  “屼峍高临斗,峥嵘直倚天。
 
  铃声闻十里,鹤迹阅千年。
 
  舍利前朝化,心灯午夜然。
 
  我来登绝顶,举手挹云烟。”(注:11)
 
  清代顺治年间,峄县知县仲宏道咏《滋阳八景之兴隆塔影》曰:“峥嵘塔与白云齐”,影落灵光古殿低。
 
  翠色独凝洙水北,风声遥应岱峰西。
 
  碧苔渐蚀开皇字,黄绢犹留学士题。
 
  多少徘徊游子意,凭高闲数暮鸦栖。”(注:12)
 
  这些优美的诗篇,至今仍然被传诵着,成了兖州这座文化名城历史上的珠玑。
 
  1917年,津浦铁路通车,坐在列车上唯一能举目眺望的高塔,便是兴隆塔,因此该塔便有“津浦铁路第一塔”之说。
 
  1935年兖州王小隐著《圣迹导游录》,将兴隆寺宝塔资料及照片载入书中,向中外游人介绍此塔。(见第3图)
 
  兖州当地风俗,每逢正月十六日、二月二日、九月九日都是登塔日,人们争先恐后登塔览胜,据说能“走祛百病”。每当登塔日,兴隆寺内外,宝塔之下人山人海,各种民间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各类名吃、小吃应有尽有。在兖州这样的平川城镇、旷野平原,无山可登的地方,每当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日子能登塔览胜,能起到开阔胸怀,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千百年来兖州人怀着对古塔敬畏和热爱的心情,流传着许多美好的传说:说宝塔顶上有个风磨铜的宝葫芦,上面站着个金鸡。大风一刮宝葫芦嗡嗡作响。说铜葫芦和金鸡被南蛮子盗走换了个琉璃的。还说塔底下有一眼地井,井中有一金鱼,金鱼一翻身,就要有地震。百姓们在塔下农田里劳作,把宝塔比作“量天尺”,冬至时塔影最短,夏至时塔影最长。
 
  1948年7月,解放兖州战役中,国民党守军负隅顽抗,在兴隆塔七层平台上,搭席棚设了望所,指挥敌炮兵打炮,威胁我军前沿阵地。我军用山炮将敌了望所打掉,致使第八、九层西南角塔壁破损


 
  1977年,山东省革命委员将兖州兴隆塔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3月《中国名胜词典》将兴隆塔资料载入书中。
 
  1985年6月,罗哲文著《中国古塔》,书中将兖州兴隆塔照片收入书中。并记“、、、、此塔的特点是大塔之上重叠一个小塔。下面七层塔身粗壮硕大,内部也有梯级盘旋。但自七层以上,在塔顶又建六层小塔,体形急剧收小,如同塔刹一般。这是原来建造时就如此,还是后来重修时改变,尚待进一步研究。”(注:13)
 
  兴隆寺宝塔在重建后的二百六十多年中没再进行过维修。经历无数的战乱和天灾,能保存下来,就是一个奇迹。塔体上弹痕班驳,塔檐、塔砖塌落,塔体和门窗上,纵横裂缝严重,平台石栏杆仅残留一块。上塔砖梯破损、缺失甚多,塔体上下荆棘丛生、布满塔檐。1984年山东省政府拨款,对兴隆塔按修旧如旧的原则重修。重修工程于1985年1月动工。这次重修的重点是全面抗震加固,增建护塔台基,一至七层塔檐处,除开塔砖,将混凝土圈梁隐蔽在塔砖内,既加强了塔的抗震性,又不影响塔的美观。用从曲阜买来的明城砖,换掉缺失、损坏的塔砖。由于塔体内右螺旋砖梯破损太严重,将原“梯级盘旋”砖梯填实。另在空心塔体中间,用城砖重铺南北走向,登塔直上砖梯。将原146级螺旋砖梯改为127级直上砖梯。有关塔体内塔梯改道资料,除《中国古塔》一书中提到的“梯级盘旋”外,《兖州县地名志》中有记载:“可缘之左右回旋而上”。
 
  按原样修复七层平台石栏杆后,又增设一道钢管栏杆,确保游人安全。塔顶琉璃葫芦形塔刹,经重新补釉后安装上去,又增加了避雷设施。(见第5图)1985年12月,兴隆塔维修工程竣工。1986年春节时对游人开放,吸引不少国内外游客登塔游览。(注:14)
 
  笔者怀着对故乡宝塔的特殊感情,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曾多次登塔怀古、拍照、考察、收集资料。尤其是不能忘记1965年那次登塔,在七层平台上,清楚地看到曲阜孔庙上那一大片黄琉璃瓦。每次登塔都有不同的感受,面对古人给后世留下的这雄伟建筑,震撼着我的心灵,心中不免顿起敬仰之情。
 
  2008年9年,山东省文物局对兴隆塔地宫文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出土三件国宝级文物和其它珍贵文物。在此之前一千多年以来,历代专家、学者对佛门的秘宗,瘗藏在宝塔地宫中的佛祖圣物一无所知,史志中也从未有过记载。根据对地宫中出土的安葬舍利碑文解读:宋太祖开宝三年(970)于阗国光正大师,亲往西天取经,取得佛祖释迦牟尼金顶骨真身舍利等四件佛门圣物,到东京献给太祖赵匡胤,蒙圣思得簾前赐紫及师号。之后大师云游全国名山大寺,最后他来到东鲁大郡、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九州之一的兖州。先是寄宿在名刹龙兴寺内,“岁久”,他看到宋代王朝要把兖州建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圣地,为报答宋太祖“簾前赐紫”的圣恩,成就皇帝建圣地的伟业。光正大师“恋皇帝风化,不归本处”此处是说他舍弃叶落归根的俗念,决定将佛祖圣物,供奉在此最清静之地,伴随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终生。龙兴寺泗州院从此向朝廷上奏,“乞赐名额,安置住持及教化十方,兴造宝塔安葬于阗国光正大师,从西天取得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皇帝准奏后下诏“中书门下”发牒批复,回文给兖州大都督府。龙兴寺从此成为皇家赐额寺,由官方和寺院共同募化、筹集资金,为起塔供奉佛祖圣物作准备。在光正大师“年老无力起塔”后,“在院有小师怀秀”、“当寺大悲院主讲经僧法语”两代僧人“起塔供养”。这里是说:光正大师为起塔供奉佛祖圣物,而艰辛地募化资金至年老无力后,先是龙兴寺的小师怀秀,以及之后的讲经僧法语,继承大师未竞的事业,为完成起塔供养佛祖圣物这一伟大的事业。几十年中薪火传承、精神不灭,通过旷日持久地辛勤地募集财力,终于在宋嘉祐八年十月六日,雄伟的宋代龙兴寺宝塔竣工。并同时举行兖州府千年历史上最庄严、最隆重的佛门盛事——“安葬佛祖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大典。
 
  这是对至高无尚的佛祖圣物虔诚地敬伩,隆重地供养,其场面之恢宏,到场的朝廷官员级别之高,从全国各地请来的高僧大德和参加仪式的僧尼、伩众之多是前所未有的。真是万人空卷,同去观看这一佛门最重要的庆典。
 
  地宫中瘗藏的佛牙和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安放在金瓶、金棺、石函里层层相套。这是佛门的最高行葬规格,用这种精美绝伦的佛门圣器,安葬佛祖圣物代表着北宋年间的最高工艺水平。从中也可以证明:安葬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的龙兴寺佛塔,是当年最高级别的舍利塔。
 
  我们世世代代的兖州人,都应该感谢光正大师为我们后世,留下这宝贵的佛教文化遗产。瘗藏于兴隆寺宝塔地宫千年的佛祖圣物的惊世出现,震惊了海内外佛教界。千年宝塔的旷世秘宗,今朝揭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世重现光辉!
 
  2009年,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准,兖州市政府拨款再次对兴隆塔进行维修。这次工程的重点是对塔顶部分加固和塔体装饰。在十三层宝塔,每层八角塔檐处的挂钟铁环上,恢复悬挂了八个青铜鎏金铜铃。每当风起,全塔108个金钟齐鸣,声闻数里。将塔顶加固后,把清代重建时的琉璃葫芦形塔刹卸下,换上青铜鎏金葫芦形塔刹。从建筑艺术上来讲,塔刹也是全塔作为艺术处理的顶峰,以冠盖全塔的形象。经过次维修,给予了塔刹非常突出和精密的艺术处理。金光闪闪的塔刹和响亮的金钟,又为古塔增添了耀眼的光辉。


  2010年,兖州市政府规划的兴隆文化园工程已开工建设。在不久的将来,千年古塔下将出现一个国内一流的佛教文化景区
 
  注释:1:《续高僧传》巻二十六。
 
  2:明万历元年《兖州府志》巻四十五。
 
  3: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卷第二十五。
 
  4:罗哲文著《中国古塔》26页。
 
  5:《山东省志》大事记。
 
  6:清康熙三十一年题名刻石《重建兖州兴隆寺宝塔》。
 
  7:清康熙五十九年《重修兴隆寺宝塔》残碑。
 
  8:金埴著《巾箱说》。
 
  9:梁恩成著《中国建筑史》101页。
 
  10:《兖州县地名志》392页。
 
  11:清光绪版《滋阳县志》卷十二。
 
  12:《中国古塔》226页。
 
  13:孔典著《兖州兴隆塔修复工程札记》。
 
  配图:1:取自《林徽因传》。
 
  2:清代末期的兴隆塔。薛玉贤收藏。
 
  3:范广吉提供。
 
  4:钟云鹏提供。
 
  5:钟云鹏提供。
 
  6:2010年笔者拍摄。